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自然保护区 Recommend 

Nrchina.org

生态文学〡北大荒的缩影 ——黑龙江七星河湿地
来源: | 作者:七星河湿地 周玉兰 | 发布时间: 2016-02-05 | 10631 次浏览 | 分享到: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经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北大荒印象。如今,在乌苏里江西岸,距离珍宝岛约260公里处隐藏着一块圣地,这里仍然保留着当年北大荒的原始风情,这就是美丽的七星河湿地。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腹地。经过40多年的农业大开发后,这片沼泽地仍然水草丰盈,鱼鸟成群,芦苇、小叶樟、塔头苔草生长旺盛,极具当年北大荒的原始性、典型性和多样性,成为三江平原保存最完好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每到初春季节,候鸟成群归来,纷纷到此繁衍生息。如今,这里已成为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域,2011年被国际湿地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该湿地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总面积2万公顷。核心区为大面积的芦苇沼泽和小叶樟,内有河流、湖泊、泡沼及苔草沼泽。芦苇面积为1.2万公顷,占湿地面积的60%以上。保护区内还有极为宝贵的塔头苔草,面积达500公顷。号称“地球之肾”的湿地,其良好的蓄水和防洪功能主要体现在塔头上面。塔头的饱和吃水量能达到本身重量的四倍到十倍,大量的水可以在塔头的泥碳里边储存,旱年释放,涝年吸收。塔头在湿地中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固碳,它是湿地中碳密度最大的一个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碳储量相当于森林的三倍,对于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保护区内塔头数量较多,因此出现少量的草炭土层,在保护区内呈不规则分布,平均厚度达26公分,最厚可达40公分。据科学分析验证,草炭土的厚度近千年才能增长10公分。



保护区内有植物386种,动物263种。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物种遗传基因库。多年来,七星河湿地保护区管理局以保护芦苇沼泽、小叶樟沼泽和塔头苔草等原始宝贵植物为主,以创建好和维护好丹顶鹤、东方白鹳、白琵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为重任。加强湿地恢复与保护工作,严格执法,联防联控,对外实行全缘封闭式管理,杜绝任何人为干扰;对内实行层级包干制度,管护责任落到人头,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湿地内鸟类总数已达十一万两千只左右。其中,雁、鸭类居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东方白鹳等频繁出现,监测数量约为26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数量颇多,每年在保护区内繁育数量超过100对,成鸟和幼鸟集群总量可达700余只,占全球野生白琵鹭总量的5%以上。七星河湿地因此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琵鹭之乡”称号。近年来,保护区内还发现有少量黑鼬、中华攀雀、斑鸫、红头潜鸭、鹊鸭等稀有动物出现,意味着湿地内的物种正在增加。



七星河湿地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宝贵的生态系统被形象地概括为“两草一水七分苇”。苇草傍着河水,河水映着蓝天,碧水蓝天之间鸟儿自由自在飞翔,景色宜人,环境优美。尤其在秋季候鸟南飞之时,也是湿地观鸟的最佳时机,万鸟相约齐飞,翼羽震天,蔚为壮观。犹如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般凄美!



七星河水源自完达山脉,渊远流长,使湿地内水源丰沛。湿地涝年吸水、旱年蒸发的独特功能,就像个天然蓄水池,成为周边农田旱涝保收的屏障。不仅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安全,更有力地保障了宝清县连续9年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县”的称号。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当地政府沿湿地边缘筑起了堤坝,把湿地与农田隔离开,既方便农田管理又利于湿地保护。如今的七星河湿地,别有一番风景,尤其在空中俯瞰,便呈现出“堤内北大荒、堤外北大仓”的神奇景观,令人神往!


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双重重要性上,湿地已然成为人类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可见,用科学的理念保护资源,用良好的生态服务未来,才是湿地未来的发展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