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人工繁育放归的大熊猫“淘淘”野外生存5年多状况良好
来源:林业局宣传办公室 | 作者:林业局宣传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18-01-05 | 609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工繁育放归的大熊猫“淘淘”野外生存5年多状况良好。

       这表明我国采用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放归大熊猫方法行之有效

       全球首只采用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培训放归的大熊猫 “淘淘”,历经5年野外生存,目前身体状况良好。这表明我国采用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放归大熊猫方法初见成效。


       2017年12月28日,在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放归大熊猫监测队员在回捕笼发现一只大熊猫。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综合芯片扫描仪检测和外形判断,确定是2012年10月11日放归自然的大熊猫 “淘淘”。经检查,“淘淘”体重达115公斤,全身无外伤、无体外寄生虫,毛皮光洁,四肢、生殖器等发育正常,牙齿磨损程度低,表明野外生存5年多的“淘淘”身体状况良好,健康程度堪比圈养大熊猫同龄个体。

       此前,同样经过母兽带仔培训方法培训放归的大熊猫“张想”,在2017年9月28日成功回捕。根据兽医现场体检结果,“张想”全身没有外伤,没有蜱虫等体外寄生虫,四肢、牙齿、乳腺、生殖器等发育正常,体重87 kg,符合雌性成体大熊猫各项生理正常指标,身体健康。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大熊猫“淘淘”以及大熊猫“张想”的体检结果表明,“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行之有效。经过母兽带仔培训方法培训放归野外的大熊猫,能很好地适应野外环境,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大熊猫“淘淘”,2010年8月3日生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野化培训圈里,跟随母亲“草草”一起参与野化培训。2012年10月11日“淘淘”被放归于雅安石棉县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麻地,是全球首只采用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培训放归的大熊猫。

       人工繁育大熊猫经野化培训后放归自然,能补充大熊猫野外种群血源,复壮大熊猫野生小种群,实现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多年发展与科研攻关,成功解决了圈养大熊猫繁育“发情配种难、受孕难、幼仔成活难“三大难题,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快速增长,优生优育使种群的遗传和血缘更合理,具备了为开展野化培训和放归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的试验个体的能力。同时,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位于野外大熊猫栖息地内,拥有得天独厚的野化培训场所。再加上多年来培养出的一个多学科野外研究队伍,使得保护研究中心成为了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研究的不二之选。

       2003年,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中心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一期项目,亚成体大熊猫“祥祥”成为首个试验对象。2010年,保护研究中心顶住5.12地震后熊猫异地转移安置和灾后重建双重压力,启动二期培训项目,母兽带仔培训成为二期项目最大的特点。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成为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基地出生的大熊猫,也是二期项目的第一个试验个体。二期野化培训项目以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采用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先后培训放归大熊猫8只,其中7只在野外存活。      


       大熊猫“淘淘”的成功回捕并且在野外成功存活五年,这对大熊猫的种群复壮乃至拯救大熊猫野外濒危小种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其他大型哺乳类动物的野化放归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式,如放虎归山这一类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推动了大型哺乳类动物野化放归工作。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计划通过努力和攻关,初步建立一套科学的圈养繁殖大熊猫野化培训、野外监测和评估的方法,成为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的示范单位,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并将在行业内推广和应用,促进全世界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进入全新领域,同时也为中国生态文明成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整理编辑  新锐先锋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乔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