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态教育。一个国家国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形成,有赖于国家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关系到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行为规范的形成。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能够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社会中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使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中办、国办2017年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等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这为开展生态教育拓展了平台载体。此外,开展生态教育,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手段,促进形成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倡导绿色消费。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倡导推广绿色消费,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为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契机。我们还要通过探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机制等,倡导和推动绿色消费。
(作者:周鸿,系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