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china.org
这更坚定了人们保护好这片青山的执着。
“大山不会辜负我们,总是给我们带来一个个惊喜。”在杨昌腾看来,南岭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有很多新物种还没被发现,需要不断深化调查研究。
在这群“80后”科研人员的带动下,南岭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年,科研监测年报如期发表,细致扎实的工作让科研院校专家连声称赞。
坚定信念
一个共同目标,保护绿水青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位于南岭的广东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站在峰顶,视线范围内皆是绵延的群山。
山峰下,密林里,刘志发和团队成员刘宗君、谢勇正在与时间赛跑。鸟类监测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分别在1月、4月、7月、10月进行,刘志发和团队要完成近20条固定样线的监测,每次至少3个星期。“夏天早上六点起来,泡面当早餐,一出家门就是一星期,到哪儿调查就住在哪里(监测样线最近的管理处)。”刘志发说。
“80后”刘宗君,2007年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后走进南岭大山。一次进山监测经历,让这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小伙子毕生难忘:为了拍摄到更好的镜头,他追着鸟儿溯溪而行,上游骤降暴雨,洪水咆哮而下,等刘宗君反应过来时,洪水近在咫尺。“我本能地抓住岸边的一根树藤,往山上爬,如果反应稍微慢一点,我就被大水冲走了。这些都不敢跟家人说,怕他们担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宗君还有些后怕。
山林里往往危机四伏。“我们经常碰到各种毒蛇,竹凹样线最艰难,一个来回需要走4个多小时,而且很多山蚂蟥;山里还有很多蚂蚁,被咬到很痛……”刘宗君说。
坚守背后,有着太多不为外人所知的付出。周水金回忆,去年他妻子临产前,他接到任务,要去制止一起非法采矿。爬上山后,护林员们的手机须全部调成静音。山路上,开矿后的碎石一路往下滚。“我小孩随时可能出生,家里不断打电话给我,但又不敢接,家里见我不接电话,以为我出意外。”周水金说。像这样的艰险时刻,还有不少。
对家人亏欠太多,陪伴的时间太少,是这群“80后”共同的遗憾。“现在出来时间一长,7岁的女儿会经常发短信说,爸爸我想你了。”刘宗君声音有些哽咽。
坚守背后,是这群年轻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护南岭的绿水青山。我们的抱负、我们的梦想在南岭。”谢勇认为,简单重复的工作,坚持一年都实属不易,更何况是十多年。但是,只要在这里扎下来,他们就会扎得很深很深,心甘情愿为这片绿色付出一切。
Copyright ©2014-2015 版权所有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区委员会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2750号
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区委员会 运营: 北京新锐先锋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联系电话:13801105669 邮箱:zrbhq@nr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