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省发改委统计的数据上看,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116个小水电项目已全部关停并按要求拆除相关设施设备,取水口全部封堵,水流回归原河道;除10个闸坝因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保护区生态需求并经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保留外,其余已全部拆除;除18个电站厂房经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留作保护区管护用房外,其余已全部拆除。实验区193个小水电项目中,市(州)上报已完成整改135个,其余大部分完成生态流量下泄整改,正在有序推进整改工作。
同时,今年5月,水利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省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已编制完成“一站一策”整改方案水电站3007座,完成率91%;已完成下泄生态流量设施改造的电站1327座,正在改造的电站379座。
修复在同步进行。
在瓦屋山大岩窝,曾经存在的矿区已经难觅踪迹。此前,这里的山体下方有两个巨大的孔洞,如今,曾经的风洞前藤蔓垂下,扁叶竹、灌木、鸢尾等植物长势颇好。
“一方面是自然修复,另一方面,我们把土运进来,栽上植被,差不多100人花了十多天,天天进山做这件事,现在孔洞被填平了,植物也长起来了。”当地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在九顶山,当地选择尽量用自然的方式让地表恢复到最初的环境。针对需要恢复的地方,首先要拆除生活生产设备设施,进行基本的土地治理,在植被的恢复上,根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选用附近常见的植被。
更多的长效机制也在建立中。
去年7月,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责为,加强日常监管、严控人员活动、监测环境保护。
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绵竹境内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中,将强化生态保护执纪执法监督,坚决查处保护区内环境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