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借精准脱贫东风解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困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罗建武 | 发布时间: 2018-05-11 | 3122 次浏览 | 分享到:

贵州省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溪管理站的护林员在巡护。新华社发

    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桐木村,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徐建(右)摊晾鲜茶叶。新华社发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各类保护区2750个,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生态平衡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大多基本位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地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原则与针对区域内贫困人口的扶贫开发产生矛盾,成为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8年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如何借精准脱贫的东风解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困,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人口多问题凸显

    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经过60余年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初步形成布局基本合理、类型比较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保护区2750个,总面积约14733万公顷,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9个。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布有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000万公顷天然湿地,保护着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近年来,区内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2016年,我国大熊猫的保护级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从濒危降为易危,这在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很大,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严格禁止各类人类活动和开发建设项目”“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从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来看,在早期抢救性划建自然保护区时,由于技术条件落后,再加上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不可避免地将一些居民点、村镇等划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导致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人口众多的现象。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人口有100多万人,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内定居人口近7000人,周边社区人口也有50000之多。这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