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china.org
“这片林是人工栽种的,8年才长成这种规模”
走进一片高大的阔叶林,清风徐来,树林窸窣作响。
“这片林是人工栽种的,8年才长成这种规模。”参与小寨子沟生态修复的四川林业部门研究人员邓东周告诉记者,人工修复内容主要包括植被改造、封山育林等,小寨子沟植被改造3500亩、封山育林22.5万亩,工程于2010年正式开工,2015年全面完成。
“小寨子沟是岷山山系大熊猫至关重要的栖息地带。”小寨子沟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尹雪梅告诉记者,保护区所在的北川县,属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当时,保护区林地资源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严重损毁,致使局部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功能衰退,区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
“保护区山高坡陡、河谷狭窄、地形复杂,再加上地震后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植被恢复困难。”北川县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特大地震后的植被恢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地震后生态危害的类型比较复杂,林草植被的自然恢复难度大。”邓东周表示,从植被恢复到生态功能恢复需要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保护区处于岷江流域干旱河谷区地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更为缓慢,仅依靠自然修复不够,必须通过人工干预促进快速恢复。
目前,小寨子沟保护区在地震中造成的生态损毁基本得到修复,形成了森林结构稳定、生态效益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在人工修复过程中,完成了保护区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建立了小寨子沟保护区动植物名录、珍稀动植物名录,并新增168种植物记录和50种脊椎动物记录。“2016年,保护区发现新的物种‘北川驴蹄草’,也是生态恢复的有力例证。”小寨子沟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赵军表示。
近日,中科院发布的汶川地震10年遥感动态监测显示,与地震初期相比,汶川地震灾区整体植被覆盖趋于增加,6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明显,63%的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在逐渐减弱。
当年同样处于地震重灾区的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站长陈继祥介绍,地震中,保护区下设的7个保护站不同程度受损,林区巡山道路毁坏。地震后,保护区受损道路和设施、保护站房屋得到修缮。2014年,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向国家林业局申请专项资金600万余元,维修打通全区巡护监测基础差的路段,为野外巡护提供便利。
Copyright ©2014-2015 版权所有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区委员会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2750号
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区委员会 运营: 北京新锐先锋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联系电话:13801105669 邮箱:zrbhq@nr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