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china.org
“植被恢复以‘林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恢复地块水土不流失”
行走在小寨子沟保护区内,各类树木花草让人目不暇接。“植被是保护区的生态底本,植被物种多样性是森林群落物种丰富的重要指标。”赵军告诉记者,植被的人工恢复,成为保护区生态修复中重要又谨慎的一环。
“在考虑植被恢复所选用的树、灌木和草的种类时,我们坚持不引进外来物种。”赵军表示,外来物种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地区后,种群会迅速繁殖,可能会严重破坏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而保护区的本土树种对当地土壤、气候的适应性强,同时易成活、苗源多、价格低廉,“因此,保护区植被恢复主要在北川范围内的原有植物中进行选择,以‘林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能防止同一地块植被较单一,以保证恢复地块水土不流失”。
小寨子沟保护区内,有大片人工栽种的竹林。汶川地震后,保护区内人工植竹超过4000亩,其目的在于解决区内大熊猫的粮食短缺问题。
邓东周告诉记者,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的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降低,使部分大熊猫种群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形成“生殖孤岛”。为解决这一难题,专家对小寨子沟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首次质量评价研究,筛选出四大类共18种植物作为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并提炼出适用于保护区的三大类植被恢复类型,促进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的恢复。
据统计,10年来,四川地震灾区建成林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273万亩,全面完成林草植被恢复448.8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48.65万亩。
白水江的调查数据也显示,白水江保护区的林地林线前移300米至600米,野生动物栖息地进一步扩大。据了解,白水江保护区现有天保森林管护面积已达215.66万亩。
“如今,这里又成为名副其实的‘熊猫走廊’了”
“不仅是大熊猫,目前保护区内还有金丝猴、羚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50多种。”赵军表示,震后10年,小寨子沟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5年,四川省林业部门公布了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北川境内大熊猫共74只,“如今,这里又成为名副其实的‘熊猫走廊’了”。
在白水江保护区,今年5月2日,工作人员发现,2017年底至今,多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大熊猫妈妈带着幼仔活动的画面,这意味着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添加了新的成员,野生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Copyright ©2014-2015 版权所有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区委员会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2750号
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保护区委员会 运营: 北京新锐先锋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联系电话:13801105669 邮箱:zrbhq@nr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