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科技,让我们更懂野生动物(美丽中国·科技的力量(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作者:本报记者 杨文明 孙 振 银 燕 | 发布时间: 2018-05-21 | 335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安放红外相机,进行鸟类监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学组供图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扫描即将被放归野外的扬子鳄体内的跟踪器。
  李 博摄(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人类无法直接飞到高空,于是我们用无人机拍摄鸟类;人类很难长时间蹲守在密林深处,于是我们用红外相机监测动物行踪……近年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高科技的身影越来越常见,红外技术、卫星定位、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被运用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大大延伸了我们活动的边界,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也让人类能以某种形式更亲密地了解自然,由此得以更好地保护自然。


  大熊猫幼崽扭着屁股跟着妈妈踏过雪地,身体圆滚滚并不妨碍它脚步轻快……近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2017年底至今,多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4对大熊猫母子的活动画面,这意味着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添加了新的成员。

  在生态领域的相关研究中,除了红外相机,卫星定位、电子芯片、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鸟兽经过、树叶落下,都会触发红外相机拍摄照片

  日前,云南景谷县在威远江自然保护区内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豚尾猴野外活动画面;

  近年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区域众多位点、不同季节拍摄到不同年龄段的红鬣羚,2017年,经专家多方鉴定,确定我国境内大中型兽类物种新记录——红鬣羚;

  在黑龙江,红外相机拍到野生东北虎照片,已经很常见。

  红外相机也被应用在鸟类监测上。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研究员杨晓君介绍,用红外相机监测留鸟很有效果,鸟类飞过就会触发红外相机拍摄照片,经过数据统计能掌握留鸟数量和活动范围,大致掌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2017年,科研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在云南盈江拍摄到灰腹角雉的成年雄鸟。灰腹角雉野外数量极其稀少,以前只知道在云南西部地区有分布,这个发现,将其发现地向南部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