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自然保护区遥感报告:三亚珊瑚礁核心区4处旅游设施疑似扩大
来源:环球网 百家号 | 作者:nrchina | 发布时间: 2018-12-08 | 326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前人。”上述专家说,根据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目前国家级保护区仅有自然条件变化致主要保护对象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批准成立保护区之前区内存在建制镇或城市主城区等人口密集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等三种情况可以申请调整。

遥感报告中141处疑似问题点位涉及55个保护区

除了安徽扬子鳄保护区和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份人类活动变化遥感监测报告里,还有其他5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列其中。

澎湃新闻梳理报告发现,报告中的141处点位共涉及全国5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变化情况多为疑似规模扩大。

其中安徽扬子鳄、海南省三亚珊瑚礁、河南董寨、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吉林黄泥河、辽宁双台河口、四川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等七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点位较多。

点位最多的为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保护区,共有16处疑似问题点位,除两处采石场外,其余均为工矿用地,有15处在保护区最外围的实验区内,有一处采石场位于保护区缓冲区。

点位第二多的便为安徽扬子鳄保护区,共有14处疑似问题点位。

位于安徽宣城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违规建设问题在今年10月曾引起广泛关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督导组赴该保护区开展检查督导,当地承诺按时间表开展相关整改工作。

点位数量超过十处的还有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8处采石场和5处工矿用地被卫星遥感监测到疑似存在规模扩大现象,有12处位于保护区实验区,1处位于保护区缓冲区。

在上述保护区中,安徽扬子鳄和三亚珊瑚礁保护区曾因违法建设问题被通报。

值得一提的是,环境遥感监测近年来正成为中国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工相关专业人员此前曾对澎湃新闻表示,自2009年起,原环保部开始将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应用到了日常工作中,自2016年起,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已经实现了每年两次、对40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遥感动态监测。

随着监测技术手段的日益成熟,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管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为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线索。

2017年7月19日,环境部印发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规遥感监测每半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技术单位应当在每年的三月和十月上报上一年度下半年和本年度上半年的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规遥感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