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亮红灯 保护区边界调整亟待规范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张夺文并摄 | 发布时间: 2019-05-11 | 362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留意到,甘肃、青海、西藏三地关于“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中,均提到了保护区内存在数量庞大的原始居民,为保护区的依法管理造成困难。据统计,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内常住人口达60万人,青海省自然保护区也尚有30余万人世居其中。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严格保护的法律规定与民生改善、区域发展的矛盾日益积累,民生改善特别是脱贫攻坚项目因核心区、缓冲区严格管控受到影响。”某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曾抱怨,由于无法避让保护区,国家和省级规划确定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落地实施。

畜牧业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产业。有专家提出,随着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加强和城镇、生态、农业“三区”划定工作开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受限,影响农牧民生产和民生改善,同时由于拆迁、搬迁的养殖场尚未制定具体统一的补偿标准,部分养殖户难免遭受损失。

巡查组建议地方,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学校、公路等涉及民生的项目,不要搞一律停止的“一刀切”。

日前,生态环境部在例行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将在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初步估计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将达到或超过国土面积25%左右。

崔书红坦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的设置是基于抢救性保护的目的,导致保护区划的面积过大,有的城镇很大部分划在保护区内,确实存在着范围和功能分区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尽量做到与地方的生产生活区域不交叉、不重叠,让生态保护红线能够起到真正的严格保护作用。

违法成本过低,生态破坏屡禁难止

2017年7月11日,由原环保部、原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原农业部、原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联合发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也就是几天后,中办、国办对外公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多名甘肃官员因祁连山生态问题,“扎堆儿”上了被问责的名单。

通报中“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彻底”“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不担当、不碰硬,整改落实不力”等严厉的措辞,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在实地巡查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也频频听到:“祁连山生态保护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数据显示,2017年“绿盾”行动共调查处理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问题线索2.08万多个,追责问责1100多人。2018年以来,共调查处理了1.4万多个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问题线索,关停取缔违法企业1800多家,强制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设施1900多万平方米,追责问责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