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动下,海龟湾也有人大规模偷捕海龟。张晓荣回忆,他和宋友珠等人早在1982年就开始摸查海龟湾情况,上报水产部门,呼吁保护。
到了1985年初,在惠东县渔政管理站工作的杨振扣收到了省水产局的通知——省里计划建立海龟保护区,请报告当地海龟资源情况。实地摸查后,杨振扣向省里报告:“村民说,每年稻谷低头时,也就是端午节前后,海龟会来海龟湾产卵。”
保护区建立初期,条件艰苦。林日锦说:“开头几年,没水没电,没路没车。做饭、养龟、住人,都挤在一层平房里。”他们砍柴做饭吃,走路买饲料,挑水养海龟。
在中央、省里的重视下,保护动作不断升级:
1986年,保护区晋升省级;6年后,升格国家级,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
1999年,多名省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加快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的议案》,推动保护区建设步入快车道,各级财政拨付资金770万元,成立正处级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区控制用地扩至18平方公里。
2013年,省政府专门出台法规,明确每年5月—11月海龟繁殖期,保护区8海里内不能有渔民作业;设立700多平方公里的外围保护海域,任何项目环评都必须考虑到对保护区的影响。
“理念超前、支持到位、与时俱进,几代人接力,中国绿海龟的星星之火就这样在海龟湾保存下来了。”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王少锋感慨地说。
部分被放生的小海龟,正爬向大海。
利益的博弈
生态保护与村民收入如何共赢?
“这只海龟是昨天送过来的,受了伤,有炎症,有肉瘤。”早上9时,叶明彬如常来到繁育基地,和工人捞起海龟,涂药,打针,一气呵成。
这里收养了人工繁殖的幼龟、救护的海龟1000多只。作为保护区技术研究科科长,他细心地指导工人科学照料海龟。
他是保护区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见证了近20年来的变化。从简易平房起步,这里相继建起了救护中心、科普馆、繁育基地、视频监控室、专家楼、驯养中心等设施。近年来,保护区内除了产卵沙滩,其他场所逐步对外开放,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快速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保护区使用了大澳村的土地。随着滨海旅游升温,土地增值,生态保护与村民利益的矛盾日益尖锐。“有段时间,保护区一有建设动静,一些村民就来堵来闹。”王少锋说。
教育、引导、调解……矛盾仍难化解,保护区发展遇到了“绊脚石”。“渐渐的,我们意识到,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王少锋告诉记者,2015年,保护区和大澳村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同保护海龟湾,村民从中享受保护区门票分成、就业安排等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