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澳村获得70多万元门票分成。“合作后,村民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再也没来闹过。”王少锋说。
今年五一假期,这里迎来1.2万名游客,同比增长20%,创下历史新高。1月份建成使用的海龟驯养中心,集科研、海龟保护、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最受游客欢迎。“孩子能接触海龟,学习环保知识,很有意义。”游客张先生说。
大澳村村民跟着吃上了“生态饭”,村里的民宿快速发展到100多家。说起五一假期的入住情况,村民们喜笑颜开:“我家是小筑民宿,半个月前就订满了”“我家是环海度假屋,一周前被订满”……
村民陈锦标算了一笔账,去年家里经营民宿收入6万元,利润近5万元。“很多游客奔着海龟湾来的,真心希望保护工作越来越好,环境好,生活好。”
科技的突围
海龟资源枯竭困境怎样破解?
4月24日上午,保护区举行了一场小型放生活动。植入了“电子身份证”、编号为“999001003312335”的小海龟,迟疑地起步,接着越来越勇敢地爬向大海。潮水涌来,瞬间消失在沧海。
保护区已放流6万多只海龟。30多年来,保护区不断钻研海龟人工孵化、增殖放流技术。每年野生海龟上岸产卵时,保护区会实行人工孵化和养殖,再放归大海。“这样能将它们的成活率提高三成。”保护区宣传教育科科长陈华灵说。
但在海龟野外生存环境恶劣、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等严峻形势下,传统保护方法如同“守株待兔”,十分被动。特别是2006年后,每年上岸产卵的海龟寥寥无几,个别年份甚至为零。没有种苗,增殖放流如无源之水。
于是,保护区开始科技“突围”,2008年起着手筹备、2010年正式启动海龟全人工繁殖试验项目。
叶明彬带领科研团队苦心探索,结合DNA技术筛选优质种龟,研发性激素调节、水流刺激等繁殖诱导技术,通过人工降雨、改变光照提高产卵成功率……
“这次终于成了!”叶明彬兴奋地说,2017年7月24日晚上,保护区孵化出人工养殖小海龟91只。这填补了中国海龟人工繁殖技术的空白,为加快恢复海龟资源提供切实的技术保障。
要破解海龟资源枯竭的困境,除了人工繁殖,更需要开展国际保护合作。保护区2002年起联合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等单位开展海龟卫星追踪实验,初步掌握了海龟的洄游通道、觅食场所。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海龟的洄游路线与郑和下西洋航线部分重叠,覆盖了广东、香港、海南、台湾以及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叶明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