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瞭望丨这些自然保护区为何陷入“普遍违法”尴尬?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作者:nrchina | 发布时间: 2019-05-11 | 3669 次浏览 | 分享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类似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样的情况,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中十分普遍:大量原住民在核心区缓冲区随意进出,生产生活和交通旅游等设施多,频繁的人类活动,使不少自然保护区出现普遍违法问题。

作为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管控最严格的生态红线,本应人烟稀少的自然保护区为何有大量人口、设施存在?

基层干部“谈保护区色变”

根据区域内部生态价值,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对人类活动有严格限制。除实验区可进行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外,核心区和缓冲区实际构成了一个“无人区”,以确保原始生态不受干扰。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邓洪平、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胥执清等专家介绍,当前部分保护区原住民较多,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高,不仅会干扰破坏生态,同时也带来管理难题。

据邓洪平教授2013年领衔的重庆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课题统计,重庆58个各类保护区常住人口约70万,其中核心区约有8万人,缓冲区18万多人,仅2个保护区无人居住。同时,一些自然保护区在设立前就有景区、企业等设施,导致诸多遗留问题难以解决。

重庆市彭水县阿依河景区地处乌江支流长溪河,2004年当地就在此发展旅游。为减少建设乌江彭水电站对鱼类生存的影响,2007年相关部门在长溪河设立鱼类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当时保护区只有大致范围,没有精确坐标,而景区就位于其中。

为加强鱼类保护,近几年阿依河景区按相关部门要求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3处鱼类洄游通道。景区负责人对记者说:“保护生态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但这里有没有达氏鲟等珍稀鱼类,并没有做科学考察;同时,河段落差大、水流急,鱼就是长了翅膀也飞不过去,洄游通道根本没用。”

2013年该保护区勘定边界,阿依河景区入口被划入缓冲区,致使2017年保护区评估无法通过,于是相关部门要求景区关闭入口,这意味着投资近10亿元的景区将随之关闭。究竟关不关、怎么关?景区和相关部门仍在沟通,尚无定论。

▲ 重庆市彭水县阿依河景区入口处投资数千万元建的观光电梯,因入口位于长溪河鱼类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而面临关闭风险

此外,我国自然保护区分森林、水域等9大类型,但《条例》主要参照森林生态制定,难以适用水域类型保护区。如2005年为配合向家坝水电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下游移至人口、产业密集的重庆主城区,并将长江干流部分江段划为核心区、缓冲区,不但沿江正常建设难以开展,船舶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也让主管部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