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青海各界群众瞩目的焦点
来源:青海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 | 作者:nrchina | 发布时间: 2016-03-27 | 12360 次浏览 | 分享到:





12月9日,从首都北京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将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2月1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工作。连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成青海热词,从三江源头到湟水谷地,从昆仑山下到黄河岸边,三江源再次成为我省各界群众瞩目的焦点。


  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是三江源地区迎来的又一重大机遇。在三江源地区39.5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和冰川等,它们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作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作为中国与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三江源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在三江源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意义非凡,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会是一张闪耀中国、乃至世界的名片。

  青海,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为了美丽中国的明天,为了三江源的未来,从2005年起,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我省集全省之智、聚全省之力,启动投资75亿元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这项人类史上的巨大生态工程,涉及我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乡,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史无前例。

  10年的艰辛付出,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初战告捷: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好转;草地和湿地面积增加,荒漠化趋势出现初步逆转;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畜矛盾有所减轻;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资源总量增加;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提高。

  为巩固一期生态工程,从2014年1月开始,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治理范围从15.23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长远目标。

  今年6月中旬,省环境保护厅发布我省生态环境十年(2000年至2010年)变化遥感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十年来,我省生态总体趋势向好,其中,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随着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人工增雨、鼠害防治、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水体与湿地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结构和质量改善,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生存和栖息环境逐渐恢复,同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强度减少,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