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没导航、无路标 千里之遥候鸟靠什么定向识途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唐 芳 | 发布时间: 2018-05-16 | 5349 次浏览 | 分享到:

周海翔认为,迁徙距离和物种关系较大。生活在内陆地区的鸟一般迁徙距离不会太远,但是在海岸线生活的鸟类迁徙路线最长可能跨越大洲,而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鸟类,有些则是沿着雪线垂直迁徙,夏季往高海拔地区走,冬季往低海拔移动。

他进一步解释说,内陆繁殖的鸟儿在迁徙途中找到相适应的生存环境相对容易,而且在内陆地区,由于伴生现象的存在,人类投食、农耕后田地里残剩的颗粒、城市或乡镇的垃圾场、北方水电设施致使本该封冻的河流有了不冻的水域等因素都会导致一些鸟类不再迁徙。沿海岸线生存的鸟种以浅水中的生物为食,冬季北半球整个海岸线冻结,这些鸟类就会往南寻找不冻的海岸线越冬,要找到相适宜的海岸线,往往需要飞到大陆或海洋的另一端。而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鸟类,由于它们生存需要的食物冬天可能被积雪覆盖了,只要到了低海拔区就能找到食物,因此也就没必要向更远的地方迁徙了。

迁徙途中鸟类 如何做到不迷路?

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定向导航机制被认为是整个鸟类学中最复杂的一个问题。

据周海翔的长期观测,虽然迁徙中确实有迷失方向的鸟儿,但大多数鸟儿无论怎么飞,总的大方向都不会错。那么鸟类飞在空中是如何定位导航的呢?

对于鸟类导航定向机制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目前,学界已有的定向假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陆地标志说和天体导航说为主的视觉定向假说,另一类是包括地磁定向说在内的非视觉定向假说。

陆地标志说认为,鸟类依靠迁徙途经的地形和景观如山脉、海岸、河流、森林和荒漠等为标记,以其特别发达的“视觉分析器”,视地形的凹凸特征来选择飞行方向,完成定向迁徙。但周海翔认为,陆地标志说并不能完全解释鸟类迁徙定位问题。“我们近几年跟踪的很多个体,都是直接跨海飞行走直线的,并不沿着海岸线飞,而在海上它们很难找到标志物。”此外,如果它们以陆地景观为标记,那么候鸟必须每次迁徙都走同一路线,但事实上它们每次迁徙虽然起点和终点相同,但走的路线都相差很远。而且它们在迁徙时是边飞边觅食,走走停停,一般情况与地面的相对高度也就一百米左右,以这样的高度要辨识几百公里外的目标,可能性应该不大。

天体导航说是由科学家在圆形笼内对欧洲苇莺进行实验得出的。科学家发现,欧洲苇莺、白喉雀等鸟类能根据夜空中星宿的位置定向。还有些候鸟则是白天以太阳、夜晚以星宿位置来导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