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

|
 •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Nrchina.org

邂逅作家张抗抗
来源: | 作者: 董得红 | 发布时间: 2017-02-05 | 108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分界线》是张抗抗的处女作。1973年春,北大荒的伏蛟河农场五分场遭受了涝灾,尤其以东大洼受灾最重。小说围绕对东大洼这块土地的“保与扔”的问题作为主线,展开了“兴办农场中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以耿常炯为代表的农场革命青年,坚决要把农场办成既是生产粮食的基地,又是“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学校”。他同农场职工一起,艰苦奋斗,战胜涝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使农场获得了大丰收。作者在《分界线》中,多侧面地塑造了知识青年耿常炯的形象。他刻苦学习,勇于挑重担,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作品还生动地刻画了技术员郑京丹,指导员李青山,东北籍知识青年牛鲁江等一批朝气蓬勃,性格鲜明的青年群体。小说在描写北大荒知青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同时,写出了北大荒壮丽迷人的景色。

小说虽然带有那个时代“左”的政治烙印,人物理想化,突出高大形象。但当时,她是真诚赞美了那一群脚踏实地、建设边疆的青年。作为同时代的人,《分界线》唤起我对那段生活的回忆。我上初中和高中的时间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峰期,正在上课中,教室门被推开,校领导通知讲课老师赶快集合学生上街,当我们列队跑步来到公社附近的街道时,从不远处开来敲锣打鼓的汽车队,最强面的一辆是锣鼓队,第二辆上是胸带大红花的知青,第三辆上是同样挂着红布的新架子车、新铁锨。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和口号声中,载着知青的车队渐渐远去。后来村庄里就有了插队的知青,期初知青们分住在农民家,分在谁家就在谁家吃饭住宿,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分粮。在学农期间的大会战工地上,看到女知青拉着装满土的架子车赛跑,过度劳累昏倒在工地上的情景,也看到女知青干泥活是赤脚跳到泥水里和泥的场面,那些活生产队的妇女们都不太干的。

待我上到初三时,有知情的村庄都建了知青点,有宿舍有食堂,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时从知青点门口过,看到知青们出队、归队和排队打饭,有时传出悠扬的琴声。知青点是村庄里唯一用红砖红瓦盖成的洋房,曾经是那样的神秘和神圣。在我初中快毕业时,发现知青点的院子里多了一条大狼狗,有剃着光头、穿着喇叭裤、提着双卡收录机的知青带着狼狗站在知青点门口,看到骑自行车的人经过就狂吠起来,有时还向自行车扑来,知青点又成为一个充满恐怖的地方,上学时在村口等上几个人同伴而行。张抗抗的小说给我解密了知青点的那些神秘生活和知青们的追求与痛苦。